一片小小的药物却能改变战争的结局,一瓶药就能换到一根金条,一吨药就能够换来数千辆坦克和飞机,这不是什么玩笑,而是青霉素曾经创下的历史记录!
青霉素的诞生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偶然
1928年,身为细菌专家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享受完几个星期的假期后回到了实验室,这时他才发现,由于一时疏忽,旅行前没有彻底清干净实验室里的培养皿,有一个培养皿周围都长出了青霉素。
(相关资料图)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运气,弗莱明对这些青霉突然产生了兴趣。在用显微镜观察后,他惊讶地看到,原来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青霉素之间有一个“空白地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完全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个发现让弗莱明兴奋不已,难道说,青霉能够拥有某种可以抑制细菌的手段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他成功获得了青霉的提取物,并且把它称作为“青霉素”。而且更让他兴奋的是,不光金黄色葡萄球菌害怕青霉素,对白喉菌、炭疽菌、链球菌以及肺炎球菌也同样有效。
甚至哪怕把青霉素稀释之后,也能够有效杀灭这些细菌。
他立刻意识到,这或许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得到实验结果后的弗莱明不敢怠慢,1929年时,就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青霉素的论文,满心欢喜,期待能有各种荣誉加身的他,却发现根本没人对青霉素感兴趣,甚至在他提取了部分青霉素结晶,去找医生希望能够进行人体实验时也吃了闭门羹。
原因也很简单,按照当时的技术来说,根本无法大量提取青霉素,而且也没有长期保存青霉素的有效方法,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7年后,事情的转机悄然到来。
德国生物学家杜马克的爱女身患重病,链球菌败血病长期摧残着他女儿的精神和肉体,为了挽救女儿,他在1935年初成功研究了一款药物,而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磺胺类抗菌药,也是第一种商品化的合成抗菌药百浪多息。
百浪多息在当时是最好的抗菌药物,因为本身磺胺类抗菌药的作用就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而是阻断细菌繁殖,百浪多息让人类首次有了治疗诸如肺炎,产褥热等疾病的药物。既然能够阻止细菌继续繁殖,就说明磺胺类药物拥有非常强的抑菌作用。
恰好,战场上的很多士兵明明没有致命伤,明明已经手术成功,却最终因为细菌感染而死亡,所以磺胺类药物很快就成为了士兵们的“守护神”。
想当年,红25军的指挥官程子华和徐海东,在一场战役中先后中弹,身负重伤,就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候,医生突然发现部队缴获的战利品里有一罐磺胺类药物,两位指挥官才因此成功保住性命。
而1939年,多马克也靠着研究,成功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德国士兵靠着药物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英国一看,这不行啊,我们要是没抗生素,这场战争恐怕是凶多吉少,所以也开始召集更多的医生进行抗生素药物的研发。
澳大利亚籍英裔医生弗洛里,在1937年时组成了一个医学团队,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也在其中。经过两年的研究,他们成功制造出少量的青霉素,并且在一个15岁孩童身上进行了人体试验,实验结果虽然非常成功。
但是因为英国本身的医学能力太弱,而且战事吃紧,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全部大西洋沿岸,都已经成为德国的实际控制区。此前英国才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部队损失相当惨重,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希特勒在这时发起了海狮计划,势要把英国一拳打死。
弗洛里团队不得不前往美国继续他们的研究,美国人的确非常精明,他们一眼就看准了青霉素具有超越时代的重要意义,不仅拿出大笔资金,而且还让更多的医生和科学家加入到青霉素的研究中来。
1943年,美国农业部意外发现,发酵玉米浆可以生产大量青霉素,这下子算是真正解决了青霉素的量产问题,当年美国就生产了21万支每针10万单位的青霉素,粗略算起来能够拯救几万人。
1944年时,美国人正式走上了青霉素的量产之路,产量相比起去年而言增长了整整80倍!
一年后,产量再次提高了4倍,极大程度增强了美国和协约国军队的战斗力,间接影响了二战最后的结果。
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青霉素或者是德国提前研究出了青霉素,恐怕现在的世界格局可就要大变样了。青霉素也和雷达、原子弹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三大发明”。
弗莱明、弗洛里以及钱恩这三位科学家,也是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青霉素确实完成了量产,但是在那个战争时期,这些青霉素堪堪只够士兵们使用,除非是很有钱的富人,穷人连看一眼青霉素的机会都没有。
它的价格贵到了什么地步呢?
如果按照1943年的价格来看,一吨青霉素就价值8.3亿美金,这些钱在当时可以买5000辆虎式坦克,将近4000架B-17轰炸机,换算成黄金的话,相当于675吨黄金,黑市上最受欢迎的硬通货除了黄金和珠宝外,青霉素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此时的中国对于青霉素那叫一个眼馋,但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还是人才,都不足以让我们拥有生产青霉素的能力,所以最终只能进口。
1944年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樊庆笙利用美国技术,中国才生产出了第一批5万单位的青霉素,产能严重不足,二战结束后,虽然青霉素的价格已经下降了很多,但是中国从国外进口来的青霉素价格仍然很高。
那个时候,你想得到一瓶青霉素,至少要拿一根金条来换。
因为很多人都听说过青霉素的大名,认为它“包治百病”,不少达官显贵都在暗中储备青霉素,这就造成市面上青霉素十分短缺。
1948年,美国在上海援建了一座青霉素工厂,但是好几年过去了,这座工厂仍然没办法生产青霉素,而且自从国民党退到台湾后,美国对咱们的态度突然180度急转弯,大幅提高了青霉素价格,生产原料的问题也是愈演愈烈,玉米浆和乳糖原本全部需要高价进口。
现在好了,美国直接禁运,可以说,如果再不找到替代品,中国的青霉素制造能力将会一直低迷下去。
1952年,一个改变了中国青霉素行业命运的男人出现了,他就是张为申。
张为申不仅自身是高学历人才,导师也是大名鼎鼎的彼得森教授,这位教授就是当初美国青霉素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张为申自从被调到卫生部中央生研所后,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寻找玉米浆和乳糖的替代品。
先是找到了棉籽饼粉末来代替玉米浆,除了结晶体较大 容易堵针之外,没有其他的缺点,而且价格很是低廉,然后又成功实现了用白玉米粉替代乳糖的方法。
到了1956年,苏联援助我国建立了华北制药厂,靠着张为申的研究和华北制药厂,中国才终于能够大规模量产国产青霉素。
当产能上来之后,青霉素对于中国人而言终于不再是什么“天价药”了,华北制药厂建成仅仅两年以后,就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抗生素制造企业,价格不断降低,最终只要几块钱几毛钱就能买到一支。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国产青霉素价格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没有外国的好用,只有中国才会在注射青霉素之前先“皮试”。
但实际上,国产青霉素和外国青霉素最大的区别在于提纯度,青霉素生产和存储过程中会产生杂质,其中有一种成分叫青霉噻唑(sai zuo)分子,这种杂质越多,进入人体后就越有可能产生过敏反应。
而国外之所以不需要进行皮试,就是因为提纯度非常高,欧美国家产的高纯度青霉素,过敏率只有0.004%-0.015%左右,所以完全不需要皮试。
中国不是不能做高提纯度的青霉素,而是考虑到价格所做的一种妥协,按照官方数据显示,一支国产青霉素一般只要5-7块钱,但是欧美产的青霉素则要30-40元。注意,如果还要算上税费之类的,那估计实际购买得花50块以上了。
为了让更多中国人能用上廉价青霉素,提纯度稍微低一点,注射前先做个皮试完全就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
当然,除了张为申之外,还有许多的伟人值得我们去铭记,比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归来的童村博士,和张为申一样,放弃了美国开出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
比如协和医院化验师马誉澂,在最艰难时期和童村博士一起研究原材料替代品,以及香港商界大佬霍英东,在美国、英国一起封锁中国的时候,霍英东冒着生命危险,每天晚上都悄悄偷运大量青霉素,以及其他各种我们急需的化工产品。
2006年霍英东病逝时,他的葬礼甚至是国葬级别,足以看出他对中国到底提供了多大的帮助,所长真的无法想象,如果咱们把时间倒退几十年,在那个时候如果你说一支青霉素只要几块钱,恐怕绝大多数人只会把你当作傻子看待。
但是我们中国还真就做到了,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可以制作青霉素的国家,也垄断过世界上90%以上的青霉素市场,在芯片、光刻机、发动机等等高新技术领域,我们现在确实不如美国,但再过10年、20年呢?
中国崛起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看看进入21世纪后,中国做出过多少壮举,或许我们用不了那么久,就能够让世人看到更多的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