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1篇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我和女儿之间上演。女儿总是让人很头疼,不是作业做到一半想去玩,就是见到客人不肯问好,要么玩起游戏不肯睡觉,种种“恶习”总是让我火冒三丈,忍不住教育一番。在我的疾言厉色下,女儿总是倔强地反抗。结果,不但每一次都不欢而散,女儿还对我越来越有成见,有什么知心话也不愿意和我多说一句。这样下去,我担心不仅教育不好女儿,可能还会让母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痛定思痛,我决定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无论如何要先压一压怒气,等到情绪稳定了再好好和女儿交流。

那天,朋友来家里做客,我拉过女儿,好言好语地说:“宝贝,叫阿姨。”女儿却低着头,一言不发,转身跑进房间。我正想拉着她好好教育一番,但想到自己的决定,还是忍住了。晚一天再教育吧,不然,两个人都在气头上,彼此都跟刺猬一样,肯定会吵得不可开交,不但让我和女儿觉得没面子,也会让朋友难堪。

于是,我抱歉地对朋友笑笑,全当这件事没有发生。我和朋友在客厅聊天,女儿跑来跑去,一会儿玩飞机,一会儿要看电视,一会儿要吃零食。这让我很头疼,但还是强忍住,脸上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任由她折腾。她实在不像话了,我才会温和地说一句:“熙熙,到自己房间玩去。”


【资料图】

大概这是我第一次对女儿如此“溺爱”,她有些受宠若惊,居然很听话地进了房间。看来,忍耐还是有回报的。

虽然憋了一肚子火,但朋友走后,我并没有立刻发作,决定把忍耐进行到底。我照常不声不响地做晚饭,陪女儿看电视,为她准备第二天早上要穿的衣服。女儿不知道我的心思,不但饭吃得香,电视看得开心,睡得也很安稳。

一觉醒来,我的怒气居然不知不觉全消了,冷静下来才发现,其实女儿的那些毛病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不过是小孩子贪玩而已,平心静气地说一下就好。

在送女儿上学的路上,我拉着她的手,轻松地说:“熙熙,见到人要大胆问好,知道吗?”女儿很乖地点了点头。我接着问:“昨天见到阿姨,让你问好,你为什么不说话啊?”“我昨天心情不好,不想说话。”女儿小声嘟噜。

看她噘着小嘴,不像撒谎的样子,我顿时释然,大人也有不想跟人打招呼的时候,又何必苛责孩子?我再接再厉,想要纠正她另一个缺点:“以后妈妈和客人聊天的时候,你不要发出那么大的声响,不然很没礼貌哦。”女儿仰起小脸,一脸真诚地看着我说:“对不起妈妈,我以后不那样了。”我蹲下来,笑着刮了刮她的鼻子:“妈妈相信你,你下次一定不会这样了。”

这是第一次,我没有冲女儿吼,也是第一次,女儿那么乖巧懂事。

之后,女儿做错事时,无论我多么生气,都会强忍着不发作,而是等一天,再好好地跟女儿说,结果,我和女儿几乎没再发生过争执。有些坏毛病,她慢慢地改了过来,而且和我越来越亲近了,有什么话,都会一古脑儿地说给我听。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叛逆 反抗 班主任 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一)叛逆

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青少年的叛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三)小学教育中的叛逆

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一)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

1.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2.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3.认为自己“长大了”

这一时期的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等。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2.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1.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2.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

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二)班主任对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

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2.勇于“屈尊”,尊重、鼓励学生

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学会善于打破师生之间阶级对立的模式和“老师至高无上”的态度,试着“弯下腰”、站在和孩子一样高度的视野去读懂学生。

3.重视“家校联合”的教育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伴随着孩子,一起走过叛逆,迎来和风日丽的明媚坦途。(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5(5):43.

[2]董剑和.孩子身心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2):46.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访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正常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定期开设“心灵热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注:本文为桂林市教育局2012年专项调研课题“中学生叛逆心理调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暴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64-02

青少年处于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急风暴雨”式的变化,易出现心理生物性紊乱,出现叛逆心理和行为偏差。如何理性看待、有效应对青少年的叛逆暴力问题,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叛逆暴力的表现

心理学上认定的叛逆的鉴定标准为:持续半年以上固化的情绪、行为失控,经常出现攻击性语言行为,对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无自责反省,反对主流价值,不认同主流生活模式。其典型心理特征是反抗,具体表现为反家长、反权威、反老师。青少年反抗的形式有两种:1.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且具有突发性,难以自控。2.将反抗内隐于心,以冷漠相对。在我国,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表现为不服管教、缺少理想和信仰、早恋、追星、网瘾、暴力、离家出走等现象。近年来,问题更为复杂,交织着诸如、偷盗、性、校园暴力等社会问题。

二、青少年叛逆暴力形成的原因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叛逆期又叫成长危险期,一般出现在12~16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其次,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加速期,习惯性地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往往倾向于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动机采取行动。他们强烈要求表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但在行事过程中又经常遭受挫折。一旦需求不能被家长和老师理解,便会采取极端不成熟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加上心理抵御能力脆弱,缺乏自控能力,这使他们情绪波动,逆反心强,容易冲动,甚至导致矛盾的激化。[1]

(二)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

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缺乏情感接纳和情感认同,导致青少年缺乏归属感和存在感。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教育者更多的是关注孩子智能和身体方面的发展,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成长则容易被忽视。直接造成的后果是,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情感交流极少,或是负面交流多(习惯性地盯着孩子在学业、行为习惯上的不足并予以批评、处罚),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每况愈下。很多家长表示,到了青春期,感觉孩子越来越陌生了。这是由于孩子进入了成长加速期,滋生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而教育者往往对此缺乏认识,总想在精神上和行为上予以约束和控制,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叛逆与反抗。调查显示,青少年叛逆的个体差异和教育方式有关。民主、理性、宽容、积极的教育方式,孩子表现出的叛逆期短,且表现和缓。简单粗暴、冷漠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叛逆期长,且语言和行为都表现得较为激烈。

(三)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进入青春期,同伴的影响逐渐取代父母。青少年惧怕被同伴排斥,害怕被集体拒绝,所以,许多叛逆行为是在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如若亲子关系冷漠,青少年则更容易向外寻找归属感。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的甘灵杰老师在谈论到家庭与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时说,家庭和同伴就像是在拔河,青少年往往只会感性地去判断谁给予的诱惑更大则会倾向于谁。家长往往是采取理性说教的模式,而同龄人往往更能尊重和理解自己,让人找到归属感和温暖。所以,如何让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找到归属感,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

(四)社会环境方面

独生子女现象和不良社会氛围是引发青少年叛逆暴力的主要社会原因。独生子女现象使得当代青少年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心理特质。生活环境优越,让其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们见多识广,个性张扬。长期在长辈的宠溺下长大,较之以往,他们更显自私、敏感、脆弱,更易出现叛逆心理和行为。

此外,一些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KTV等罔顾相关法律规定,向青少年开放,传播暴力、色情文化,让青少年误认为叛逆暴力是自我保护的最佳形式等。这些不良的社会氛围都在无形中助长了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三、青少年叛逆暴力策略分析

(一)完善自我认知系统

青少年应理性看待青春期和自己。一方面,可阅读一些关于青春期身心发展方面的书籍,克服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心理。另一方面,可积极向老师父母求助,理性认识自己,完善自我认知系统,建立科学的三观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建立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教育者的忍耐和等待十分重要。有些青少年是因为不受家庭重视,在叛逆心理的推动下才过早进入成人社会,产生暴力犯罪等问题[2]。因此,要构建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鼓励、信任和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1. 尊重与信任。教育者与孩子之间应真正做到人格平等,民主交往。教育和引导孩子时,要尽量忍住自己的价值观,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等待孩子更好地成长。此外,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当众让孩子难堪。

2. 建立安全感。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不同的情境会酝酿不同的心理氛围,不同的心理氛围将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3]。因此,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可以倾吐烦闷、释放压力的场所,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氛围,帮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感[4]。

3. 积极关注与宽容鼓励。青少年涉世未深,难免犯错。若教育者习惯性地给予批评和惩罚,则容易导致孩子滋生自卑心理。教育者要用非评判性的态度去接纳孩子的叛逆行为和表现,对其进行积极关注,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鼓励,获得孩子的心理认同,有效减少反感和抵抗。

4. 学会倾听。如若亲子关系不融洽,父母就应做到“少说多听”。不加评判、表示理解的倾听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倾听可以帮组孩子释放压力、缓解情绪问题,从而能有效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激化。

(三)社会方面

加强对不健康网络、影视作品等的监控,正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青少年对待社会上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全法制,加大惩罚力度[5]。尽量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青少年叛逆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心理现象,应得到理性地对待和及时疏导。尊重个体、关爱理解、帮助指导、守候成长是每一个教育者所必须坚守的准则。只有个体、父母、教师、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帮助青少年安全度过叛逆期。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2年修订版264页.

[2]刘荫.从高胖雇凶杀亲看青少年综合素质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中学时代,2013,10:28.

[3]徐士元,张英.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调试[J].江西教育,2004年第8期.

[4]罗元.初中生叛逆心理初步探究及应对策略.四川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4月.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叛逆;原因;探究;对待方法;家长;老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52-01

参加工作至今,我都担任小学高年段的班主任,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性格容易出现叛逆。叛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家长和老师如何正确对待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这一主题谈一下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探究学生叛逆的原因

孩子在小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迁就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造成任性的心理。此外,部分父母常常采取指责、暴力等手段,以及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等,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尊严。对尊严的伤害必然导致怨恨和愤怒情绪的产生,小学生长期积累的怨恨和愤怒如果不能通过正面对抗等方式及时疏导或释放,就会形成逆反心理。许多学生因为做错事情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叛逆行为。

二、探究正确对待学生叛逆的方法

有位专家这样评论道:“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成长行为。”可见,当孩子产生叛逆行为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疏导方式,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化解孩子的叛逆情绪,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下我的做法。

1、家长要努力处理好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就如当一个您所亲近或崇敬的人,他表扬您时您会欣喜不已,他批评您时您会格外愧疚。因此,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1)尊重孩子,不和别人盲目比较

父母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的孩子优点比较时,往往只注意自己希望看到的一面,没看到别家孩子另外一面,更没有把自己和别家的父母比较,没有想过别的父母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己的方式是否让孩子心服口服?有哪些不足?怎么改进?这样比较也是很不公平的,孩子无从选择,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恐怕不愿意选择这样的父母,而去选择别家看似“完美”的父母。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老是拿孩子与别人盲目进行比较。

(2)敢于承认和改正不足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时,就应坦率地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相反会让孩子觉得您很有勇气,从而大大提高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促使孩子更愿意和您交流沟通,使你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力助逆反情绪化解,再犟的孩子也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

2、老师应该如何与叛逆孩子相处呢?以下几点也许能帮助老师化解学生的叛逆。

(1)心平气和跟孩子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避免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少批评,多鼓励叛逆的孩子

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叛逆的孩子,哪怕他有一丁点的进步,老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讽刺和斥责,因为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因此,无论你多生气,都要控制好情绪,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学生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3)用师爱去感动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学生很少因为老师言辞激烈而愧疚落泪,而老师肺腑之言,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叛逆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就会因感动而改变。

(4)多信任、多宽容叛逆的孩子

要知道叛逆的孩子缺点多,毛病多,他们自尊心又强,经常不被老师信任,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撒谎,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地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地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接受并宽容孩子犯错呢?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青春期 叛逆性 改变 成功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 ,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用真情去感动叛逆的学生

叛逆的学生很少因为老师言辞激烈而愧疚落泪,而老师肺腑之言,真情的爱,却可以使他们泪雨滂沱。有些叛逆的孩子是他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教师要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叛逆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就会因感动而改变。其实,叛逆的孩子有时就是一个“弯”没转过来。教师要耐心地在“拐角处”等待,等待一个因感动而改变好的孩子向你走来。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7篇

作为父母或者教师,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被孩子折腾得筋疲力尽、黔驴技穷了?你是不是尝试过无数种策略,但却依然于事无补,并未能够扭转孩子叛逆的局面?你是不是产生过崩溃的感觉,对如何解决孩子的叛逆问题并回复到正常家庭生活状态几乎已经绝望?

如果是这样,那么,请你相信:你并不孤独。事实上有无数父母或者教师跟你一样,行走在应对叛逆孩子的泥泞之路。

如果是这样,那么,请你一定要读一读美国Jeffrey Bernstein博士的著作《十天搞定叛逆孩子》。十天就能搞定叛逆孩子?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如果你能切实采用书中的教育策略,孩子的叛逆行为一定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书中的很多教育观念,将有益于你和叛逆孩子的一生。

相信很多叛逆孩子的家长或教师都读过不少教育书籍。但是,在大多数书里,我们读到的都是“你不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你可以做什么”。惟其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我们才更擅长运用冷静的、镇定自若的态度和纪律去约束孩子,才可以真正打破叛逆孩子的恶性循环。

并非所有的成年人生来就能够很好地教导孩子的,很多时候大家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获得一系列做父母、做教师的技能。但是指导叛逆孩子向好的方面转化,就必须有赖于专业的技能。我们完全可以信任《十天搞定叛逆孩子》里的诸多专业化建议。

当我们为叛逆孩子心力憔悴到忍不住跟同事、好友诉说之前,其实可以先做一件事: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不是真的跟你的行为、反应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你作出适当的调节,孩子的叛逆行为是否可以频率减少一点、幅度降低一些?很多父母或者教师常常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而焦虑,而成年人的焦虑会让孩子受到影响,有的孩子会因为成年人的焦虑而反应激烈从而产生叛逆之心。作为父母或者家长,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期待是什么,而不是让孩子来猜测我们的期待是什么。那么,孩子就能够冲着坚定明确的“期待”去努力,而不是为“不知道是否达到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而焦虑而叛逆了。

叛逆孩子常常用不服从不合作来吸引成年人的关注。这样的行为,Jeffrey Bernstein博士告诉我们,是因为孩子感受不到父母或者教师的爱。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赞成的时候,当我们否定孩子的观点的时候,孩子从哪里去感受父母或者教师的爱?所以,尽最大可能地不直接否定孩子,保持对孩子的理解与体谅,然后基于理解与体谅的基础上提出对孩子的期待,会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或者教师的爱。

其实,即使孩子能够从父母或者教师那里感受到爱,他依然还是有可能叛逆的。因为,只有爱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专业的素养与技能。当我们对着孩子大喊大叫的时候,相信你内心深处依然是爱着孩子的。可是,这样大喊大叫的陷阱必须要避免,才会最大可能地减少孩子的叛逆行为的出现。

Jeffrey Bernstein博士给出了避免权力之争的16个“秘诀”――这些小秘诀是来自于他过去20多年工作经历中碰到的叛逆孩子的父母:想一想“预防”,注意时间和过渡,观察你在做什么示范,一直坚持你的界限,说出你的想法后就走开,有礼节地提出要求,想一想“妥协”,避免负面标签,顾及你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运用幽默,用恰当的方式向孩子表达他有权力,记住少说为妙,给予选择并要求选择,说“我理解…,但是…”,给孩子赋权,不是每件事都会引发权力之争。这16个“小秘诀”其实更多地在对父母或者教师的指导,指导怎样尽可能地避免跟孩子的冲突。因为叛逆孩子的情感还不成熟,他们想要争夺权力。当家长或者教师想赢的时候,家长或教师自己就引发了权力之争。如果家长或教师能够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拖进权力之争时,打破内心的刻板想法很重要。与孩子明智地交战,保持冷静、坚定和非控制,是避免权力之争的关键。

Jeffrey Bernstein博士说:“我们不要想着去操控孩子,而是要赋予他权力让他感觉良好。”让孩子感觉良好,是加强孩子积极转变的一种策略。教师或家长要尽可能地停止关注孩子的消极行为,尽量关注孩子的努力。而增加积极行为可以减少叛逆行为发生的频率。

杜克大学心理学家戴维・拉宾纳博士说:“我对《十天搞定叛逆孩子》中的观点深信不疑,如果能够照此执行,我相信,许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对此,我亦深信不疑。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叛逆 学生 心理 浅析

“叛逆”学生一般都具有逆反心理。什么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从本质上讲,叛逆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采取的一种负面的心理活动。这是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一、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方式过激,侵犯了孩子的精神边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宣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的沉重、课堂教学的高要求、教学目标的高比例会让学生感到厌学,而且会有适得其反的后果,产生逆反心理。

3.由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形成,为了展现自我,显示独特的自我,常常喜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很多父母不能接受孩子正常的逆反表现,只要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认为孩子不“乖”了,心里也不高兴,更无法容忍孩子背着父母去做大人们再三反对的一些事情。这就是父母不懂得心理成长规律,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格,限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而渴望被尊重与理解,是青少年时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征,这种愿望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与家长、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沟通能力的强弱。

二、对待“叛逆”学生的方法

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对待“叛逆”学生呢?

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要找准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班主任是学习者,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是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协调者。因而,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并信任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放在工作首位,始终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当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时,班主任要学会忍耐,学会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地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班主任对学生要适当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盲目地否定学生的一切行为。对学生违背道德与做人准则的方面,班主任要选准时机将其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千万不要对学生有过激的行为(如体罚),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多多激励学生,使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增强。

2.确立符合“叛逆”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时,班主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应尽可能避免师生之间对抗情绪的产生。班主任还要对这些学生以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通过交谈,统一认识,协调感情,取得学生的信任。

3.为“叛逆”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班里表扬他们的优点,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全班学生在平等、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氛围里健康成长。学生感到教师热爱他们,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对教师报以尊重和信赖。

4.信任是与叛逆学生建立关系的基础。教师应多创造机会与这些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创造与他们沟通、走进他们心灵的机会。一般说来,不管哪类人,如果他发现你的爱好跟他的差不多,一种莫名的好感就会不自觉地冒出来。在这种好感的带动下,走进学生心灵相对来说就显得容易些了。一旦孩子信任你,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就要容易多了。但信任绝不是上天赐予的,必须通过努力争取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参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多关心孩子,让信任来化解叛逆。

5.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叛逆心理。克服叛逆心理的最好办法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叛逆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6.“教师心语”点燃希望。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惊喜发现,与学生尤其是“叛逆”学生用书信形式沟通有很多的益处。为此,我建立了“教师心语”信箱,让每位学生按规格用彩纸做了一个小信箱,并写上名字,粘在“教师心语”专栏内,每当我发现,某位同学哪怕有一点点的与众不同时,就及时把我的“心语”投寄到他的信箱内。它犹如一剂催化剂,让自卑的学生自信,让骄傲的学生谦虚,让烦恼的学生愉悦。一系列中学生在成长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能及时通过信箱以投寄“心语”的方式得以顺利解决。

总之,面对“叛逆”学生这一类特殊学生群体,我们一定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以智慧育智慧。让我们用一个灿烂的微笑,用一句鼓励的话语,用一颗宽容的爱心,帮助“叛逆”学生从教室的角落里、从心灵的角落里走出来吧!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生;叛逆心理;成因;对策

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现在学生不听话,难管。究其原因是青春期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影响造成的。中职生的叛逆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叛逆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或事物有片面的看法,从而有意识地与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进行抵抗。如有些学生认为,因为自己成绩不够理想,所以老师总是故意找自己的茬,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上课顶嘴,作业不做,逃课扎堆,甚至还组建“小群体”。由此可见主动型叛逆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影响较坏。被动型叛逆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响刺激下,反映出来的违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状态。被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动摇性和随意性,只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较易诊治的。

中职生叛逆心理的出现,与学校教育、家庭情况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学生异于幼时,其一,他们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想以独特的见解或举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其二,好奇心理加重,有别于幼时被老师和家长叮嘱就会乖乖听话不去做某些事,青春期的学生已经有独立行动的自由和能力,对于那些被禁止的事物,只会引起他们更强烈的好奇心;其三,对立心理,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态度,也会对对方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譬如总是被批评的学生,其叛逆情绪要比受表扬的学生来得更为强烈;其四,偏激心理,这一阶段的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看问题过于简单或片面,从而引发其看待事物的偏激态度。

二、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最重要最根本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更优越的生活环境,选择在外奔波,甚至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他们都认为孩子在这种全封闭的学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到最后总是事与愿违,当孩子回到家,他们发现与孩子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或者是因为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继而不欢而散。曾经有一个家长打电话跟我说,她和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全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更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可是一回家发现与孩子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有时问一下她们的学习情况他们都爱理不理的,甚至觉得父母很烦。为什么她们现在没办法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呢?后来我与学生慢慢接触,发现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平时寡言少语,我通过长时间与该学生接触,才发现她其实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孤僻。当谈及她和父母的关系时,她跟我坦言,她是独生女,父母平时很少回家,她平时感觉很孤独,而且父母一回家并没有关心她的所思所想,而是总是关心成绩排名,这让她觉得很郁闷。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不当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

三、学校教育不当

学校是中职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中学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性格的转折点。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在人多的场合下对其进行严厉训斥、恶语批评或者其他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行为,由此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和要求,甚至故意对抗。还有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也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更会造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通过以上对中职生叛逆心理的成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让中职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家长需要改变教育方式。家长要注意多观察,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频繁,对周围人的态度敏感,不能再采取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孩子的未来心系家长,家长需要在平时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对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给予肯定的态度,让孩子建立自信。对于孩子做错的地方,应以引导、开导代替批评、打骂。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达到父母与孩子真正的相互理解。切忌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的对比,贬低自己的孩子,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叛逆的心理。家长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向别的家长寻求建议,让自己的思维更开阔,最好能和子女的教师加强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时的表现,从而在家里能进行更好的沟通。家长可以定期与子女进行家庭会议,将他们视为家庭内可以发表意见的一份子,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孩子多多交流,相互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子女也就没有叛逆心理了。

其次,教师需要换位思考。教师应尊重学生,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气,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有益于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真正做到以朋友的立场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流。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 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学生在犯错误的同时他们本身已经心有惴惴,如果能以友善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则会比训斥或批评更为有效。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敬业、自律、宽容、可信的人格魅力。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我们应该针对中职生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利益出发,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他们在对的地点与对的人做对的事,我相信,中职生的逆反心理通过科学疏导,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甚至消除的。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0-01

一、青春期的描述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男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迭。在人体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占一半或更多一些时间。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

青春期是怎样启动的?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是由人体内一种叫作促性腺激素的生理活性物质所调控的,它影响着发育,并使其分泌性激素,以维持第二性征的发育及生殖功能和。

二、青春期“叛逆”

1.“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2.“叛逆心理”的成因

(1)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2)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

(4)部分家长将自身的错误、片面的认识传递给孩子,使学生对学校、社会甚至家庭产生叛逆。

(5)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6)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的一个因素。

(7)当然中学生自身的“完美主义”情节、心智不成熟,易受影响与打击。

三、青春期的“再塑造”

1.教师

(1)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高中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

(2)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

(3)重视心理疏通,多与学生交流。一方面要好好聆听。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4)树立榜样,形成心理认同。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

(5)多宣传、重科学,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可通过宣传,科学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知道、了解、清楚青春期及青春期叛逆心理。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家庭教育

从叛逆心理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是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家长要多与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沟通和联系,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结合平时家中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的,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便乐于接受教育并且能朝着学校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

学会并保持与子女交流,明确疏通与引导的方法。独生子女的出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今天的家长一定要学会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3.学生自己

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走出“叛逆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学习与经常自我反思。通过学习,既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更能够提高理解、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辩证、抽象思维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周围的人、事、物。当然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青春期”,了解如何顺利度过“叛逆期”。经常反思,就会思己过、思人贤,见贤思齐,思过而自省。让青春期的孩子自己知道如何走过花季与雨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