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 韩敏
在“双减”背景下,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要趋向综合化,使各门课程能够有机融合。数学日记就是一种理想媒介,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进行思考与交流,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
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教材上提供的有趣数学故事,先弄懂故事意思,再概括故事内容,最后让学生添枝加叶,或续写、或改写。例如,二年级课本上有一段数学文化小知识: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在我国2000多年前就有了。那时人们把口诀刻在“竹木简”上,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所以也叫“九九歌”,700多年前才倒过来,从“一一得一”开始。根据这个小知识,教师可安排学生回忆教材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写出自己想法。
开展丰富活动。让学生把所经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游戏的过程记录下来,同时记下自己参与其中的感受和思考。例如,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拿人民币学具模拟买东西,使学生在有趣的实际买卖活动中学会付钱、找钱,并认识人民币。
灵活变换形式。利用数学日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数学日记按其内容可以分为六种:记录课前预习、课堂记录和课堂自我评价的课堂日记;记录师生讨论,对课堂提出自己建议的交流日记;尽情地表达自己关心或想倾诉的问题的情感日记;总结自己日常学习生活的反思日记;挖掘或寻找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生活日记;自编数学童话、数学相声,制作空间模型,发现新颖解题方法的创新日记。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分层指导,逐步提高书写日记的能力。首先,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学写初期,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命题,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一定字数的数学日记,逐渐提高日记质量。其次,由单一到多样。以设计口头日记、图画日记、图文日记和课堂数学日记为先后顺序丰富日记类型。最后,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家长写评价语言,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形成三个合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