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 一部史料工作的行动指南_中国融媒产业网


(相关资料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十年如一日”形容长时间坚定不移地执着于同一件事。我总以为,这多少属于溢美之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原因,真正能够做到“十年如一日”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李朱全的《文史资料编撰读本》真正让人领悟到“十年如一日”坚守而成就的绚烂之花。执着者自成高格,这是《文史资料编撰读本》给我们的启示。

《文史资料编撰读本》 编者:李朱全 南方出版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亲历、亲见、亲闻”为基本出发点的文史资料成为各级政协的基本工作之一。文史资料的重要性早已经为大众知晓,但是相比各种闪光度很高的各种史书而言,以资料见长的文史资料更多的属于基础性工作和幕后工作,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给史学研究者作嫁衣,因此大众实际上了解并不太多。李朱全十几年来一直坚守在文史资料工作这块阵地上,在他的积极策划下,先后推出一系列主题集中却又分量颇重的文史资料集,比如《海南天然橡胶事业》《亲历海南省》《琼剧亲历见闻录》《知青在海南史料选编》等,为海南历史研究留下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李朱全这十多年的执着坚守是有价值的。

文史资料提供的信息都是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对于文史资料工作的组织者来说,似乎等着当事人写出稿件进行适度编辑处理即可。但是,这种“等米下锅”的做法最终只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因此,从感同身受出发的李朱全大声疾呼,要做好文史资料工作,应当从先前的“等米下锅”走向“找米下锅”,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海南文史资料之所以不断推出厚重之作,就和这种积极主动作为大有关系。当然,“找米下锅”只是做好文史资料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李朱全在自己十几年文史资料一线工作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最终形成《文史资料编撰读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史资料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文史资料编撰读本》中,李朱全从规划选题、协作组稿、指导撰稿、审稿编辑等多个方面谈及自己在文史资料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没有高深的理论,一切都是从实际工作出发,从而总结和提炼出相应的“干货”,能给人以诸多启发。比如,他认为文史资料工作组织者应当担当起“组织、发动、规划、指导、服务”等多重职责和功能,是能够得到大家公认的。在具体的资料征集和撰写中,他总结出“一找二保三给”,即“找米下锅”“保持‘三亲’特色,体现存真求实;保持鲜为人知,体现拾遗补漏”“把篇幅留给史料、把评论让给读者、把精神传给后人”,这把文史资料工作中积极主动、内容定位以及情感定位表述得非常生动,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能够对文史资料工作产生相应的推动。在《文史资料编撰读本》中,像这样站在一定高度来回望、总结文史资料各项工作的观点还有很多,看似平常,却又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处处结合工作实践加以总结提升,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循环往复的过程。

《文史资料编撰读本》是史资料工作的一部行动指南。为了强化生动可读性和现实可操作性,李朱全还根据工作经历选择了不少案例。比如,海南建省”这一重要的选题从资料征集到最终以《亲历海南省》三册150万字的篇幅成书,中间经历过一系列故事,李朱全作为实际工作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将背后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娓娓道来,一方面让读者对文史资料工作有了更为切实的了解,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可读性和情感性。十几个案例的总结,体现了著者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若干年后,我们再来阅读这本书,它或许也将成为文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海南文史资料工作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纳入海南文史资料征集的选题之一,李朱全南文史资料的“亲历、亲见、亲闻”,应当是绕不过去的,也是值得挖掘的。李朱全为海南文史资料工作留下一笔鲜活的史料。如是观之,可谓是“十年辛苦不寻常”!(曾庆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