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 《元和甲午岁》古诗鉴赏_中国融媒产业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和甲午岁》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这10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元和甲午岁》古诗鉴赏相关的文章。

篇1:《元和甲午岁》古诗鉴赏

《元和甲午岁》古诗鉴赏

这是刘禹锡在当时被贬后,被召回京,在回去的图中写的,当时于长安近郊的驿站,现在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这首刘禹锡的这首《元和甲午岁》吧。


(资料图片)

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遂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

刘禹锡

雷雨江湖起卧龙,

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

今夜初闻长乐钟。

刘禹锡诗鉴赏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贬往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元和甲午岁,即唐宪宗元和九年(814),这一年的十二月,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见《资治通鉴》卷二三九)。这首诗是刘禹锡奉召返京,宿于长安近郊的驿站中写的。续来诸君子,指当时八司马中仍在贬所这次被召还的柳宗元、韩晔、韩泰、陈谏。

雷雨江湖起卧龙,雷雨,比喻召回朝廷的诏书。本来唐宪宗在元和元年曾经下诏: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上》)。这就等于说永远处放,所以这一次接到召回朝廷的诏书,诗人感到简直是一陈天外飞来的雷雨,它来的那么突然,而又那么势不可挡,使得这些多年蛰居于江湖的卧龙都腾跃而起。人称隐居于隆中的诸葛亮为卧龙,诗人用卧龙一词比喻他们这些被召回的伙伴,是值得玩味的。刘禹锡虽然贬居朗州,但是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志坚

(《何卜赋》),总是期待着故态复还,宝心再起(《砥石赋》)。就当时的时局来看,元和九年七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自领军务,蓄谋叛乱。多事之秋,正是任贤之时,所以柳宗元在归途中是那样兴奋,那样急于为国效力,他说: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泪罗遇风》)。同时,元和九年十月,专事逢迎以取悦于上的宰相李吉甫死了,韦贯之拜相,韦贯之是一个抑浮华,先行实的人物,所谓执政怜其才,也就是指象韦贯之一类的朝官,怜爱刘禹锡等人的匡时济世之才,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的原因,刘禹锡才能写出雷雨江湖起卧龙这样有气势、有信心的诗句。

汉置武陵郡,隋罢郡改为朗州,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故谦称武陵樵客;蹑,追随;仙踪,仙郎的踪迹,唐时尚书省官署被看作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尚书省诸曹郎官称为仙郎,这句话的意思是:续来诸君子将要在朝廷任职,我这个来自武陵之地的樵夫也要追随于诸位之后。诗的第二句就其内容看是承上句而来,然而武陵樵客引出了十年楚水枫林下,而蹑仙踪又为今夜初闻长乐钟伏笔,针线细密,结构严谨。刘禹锡从永贞元年(805)被贬,到这次奉诏返京,行至长安近郊已是元和十年(815),正好是整整十个年头了;武陵古属楚国,地多江湖、枫林;西汉长乐宫中有钟室,这里的`长乐钟,代指唐代宫中的钟声;初闻二字值得注意,初闻,不是说刘禹锡生平第一次听到这钟声,应该联系第三句来理解,意思是说自己度过了十年楚水枫林下的放逐生涯之后,今夜又开始听到长安宫中的钟声。这钟声是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新鲜,那么生疏,它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反响呢?诗人没有讲,有人说以复闻长乐钟声为幸耳(唐汝询《唐诗解》);有人则以为这一句是最伤心之处(徐增《而庵说唐诗》),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也都不免失之偏颇,实际上恐怕很难用一个幸字,或者是一个伤字来概括。这钟声是可以使他产生疑比庄周梦,情同苏武归(柳宗元《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的喜悦;也可以唤起他对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的快意生活的回忆;若为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这钟声也会使他重新咀嚼十年憔悴武陵溪,鹤病深林玉在泥(窦巩《送刘禹锡》)的痛苦;这钟声也会触动他对那些同遭贬逐而今已经逝去的朋友的悼念;当然长安就在身边,朝廷就在眼前,这钟声还会在他的心中泛起希望的绿波,..今夜初闻长乐钟,既非景语,亦非情语,它言浅语直,寓情于事,只此轻轻一笔,则千种心事,万般滋味,尽在其中。所谓诗至入妙,有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者,评比甚当。

篇2:《元和甲午岁》刘禹锡唐诗鉴赏

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遂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

刘禹锡

雷雨江湖起卧龙,

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

今夜初闻长乐钟。

篇3:《元和甲午岁》刘禹锡唐诗鉴赏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贬往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元和甲午岁”,即唐宪宗元和九年(814),这一年的十二月,“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见《资治通鉴》卷二三九)。这首诗是刘禹锡奉召返京,宿于长安近郊的驿站中写的。“续来诸君子”,指当时“八司马”中仍在贬所这次被召还的柳宗元、韩晔、韩泰、陈谏。

“雷雨江湖起卧龙”,“雷雨”,比喻召回朝廷的诏书。本来唐宪宗在元和元年曾经下诏:“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上》)。这就等于说永远处放,所以这一次接到召回朝廷的诏书,诗人感到简直是一陈天外飞来的“雷雨”,它来的`那么突然,而又那么势不可挡,使得这些多年蛰居于江湖的“卧龙”都腾跃而起。人称隐居于隆中的诸葛亮为“卧龙”,诗人用“卧龙”一词比喻他们这些被召回的伙伴,是值得玩味的。刘禹锡虽然贬居朗州,但是“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志坚”

(《何卜赋》),总是期待着“故态复还,宝心再起”(《砥石赋》)。就当时的时局来看,元和九年七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自领军务,蓄谋叛乱。多事之秋,正是任贤之时,所以柳宗元在归途中是那样兴奋,那样急于为国效力,他说:“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泪罗遇风》)。同时,元和九年十月,专事逢迎以取悦于上的宰相李吉甫死了,韦贯之拜相,韦贯之是一个“抑浮华,先行实”的人物,所谓“执政怜其才”,也就是指象韦贯之一类的朝官,怜爱刘禹锡等人的匡时济世之才,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的原因,刘禹锡才能写出“雷雨江湖起卧龙”这样有气势、有信心的诗句。

汉置武陵郡,隋罢郡改为朗州,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故谦称“武陵樵客”;蹑,追随;仙踪,仙郎的踪迹,唐时尚书省官署被看作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尚书省诸曹郎官称为仙郎,这句话的意思是:“续来诸君子”将要在朝廷任职,我这个来自武陵之地的樵夫也要追随于诸位之后。诗的第二句就其内容看是承上句而来,然而“武陵樵客”引出了“十年楚水枫林下”,而“蹑仙踪”又为“今夜初闻长乐钟”伏笔,针线细密,结构严谨。刘禹锡从永贞元年(805)被贬,到这次奉诏返京,行至长安近郊已是元和十年(815),正好是整整十个年头了;武陵古属楚国,地多江湖、枫林;西汉长乐宫中有钟室,这里的“长乐钟”,代指唐代宫中的钟声;“初闻”二字值得注意,“初闻”,不是说刘禹锡生平第一次听到这钟声,应该联系第三句来理解,意思是说自己度过了“十年楚水枫林下”的放逐生涯之后,今夜又开始听到长安宫中的钟声。这钟声是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新鲜,那么生疏,它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反响呢?诗人没有讲,有人说“以复闻长乐钟声为幸耳”(唐汝询《唐诗解》);有人则以为这一句“是最伤心之处”(徐增《而庵说唐诗》),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也都不免失之偏颇,实际上恐怕很难用一个幸字,或者是一个伤字来概括。这钟声是可以使他产生“疑比庄周梦,情同苏武归”(柳宗元《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的喜悦;也可以唤起他对“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的快意生活的回忆;“若为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这钟声也会使他重新咀嚼“十年憔悴武陵溪,鹤病深林玉在泥”(窦巩《送刘禹锡》)的痛苦;这钟声也会触动他对那些同遭贬逐而今已经逝去的朋友的悼念;当然长安就在身边,朝廷就在眼前,这钟声还会在他的心中泛起希望的绿波,..“今夜初闻长乐钟”,既非景语,亦非情语,它言浅语直,寓情于事,只此轻轻一笔,则千种心事,万般滋味,尽在其中。所谓“诗至入妙,有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者”,评比甚当。

篇4:元和甲午岁诏,元和甲午岁诏刘禹锡,元和甲午岁诏的意思,元和甲午岁诏赏析

元和甲午岁诏,元和甲午岁诏刘禹锡,元和甲午岁诏的意思,元和甲午岁诏赏析 -诗词大全

元和甲午岁诏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雷雨江山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篇5:甲午岁相国,甲午岁相国武元衡,甲午岁相国的意思,甲午岁相国赏析

甲午岁相国,甲午岁相国武元衡,甲午岁相国的意思,甲午岁相国赏析 -诗词大全

甲午岁相国

作者:武元衡  朝代:唐 机事劳西掖,幽怀寄北园。鹤巢深更静,蝉噪断犹喧。

仙酝百花馥,艳歌双袖翻。碧云诗变雅,皇泽叶流根。

未报雕龙赠,俄伤泪剑痕。佳城关白日,哀挽向青门。

礼命公台重,烟霜陇树繁。天高不可问,空使辅星昏。

篇6:临江仙·都城元夕古诗鉴赏

作者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赏析】

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假守之职。11(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这首词上片写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下片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无法排遣的一种无奈心情。上片虚写,下片实写;一虚一实,虚为宾,实为主。

首句“闻道长安灯夜好”,“长安”点“都城”,即汴京。“灯夜好”点“元夕”。词题即在首句点出。“闻道”二字,点明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都是神游,并非实境。不过,这“神游”并不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也不是对于期待中的未来的憧憬,更不是梦境,而是在同一时刻对另一空间的想象,即处凄冷之境的“江南憔悴客”对汴京元夜热闹景象的想象。既是想象,作者便可摆脱现实的束缚,按照自己潜在的心愿作几乎是无限的发挥。“雕轮宝马如云”与辛弃疾的名句“宝马雕车香满路”相似。毛滂这一句极言“雕轮宝马”之多(“如云”),辛弃疾的词则突出了乘“宝马雕车”之人之多(“香”指妇女脂粉),使形象更鲜明生动。实际上,辛弃疾的词正是从毛滂这一句点化而来。

下面三句词人把汴京元夜从地上移到了天上,以想象中的仙境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蓬莱清浅对觚棱”。蓬莱乃海中仙山,又长安城中亦有蓬莱宫。“觚棱”是宫阙转角处的方瓦脊,此处即代指宫阙。“蓬莱”句既可指帝京宫阙,也可指蓬莱之仙山琼阁。“诗无达诂”,总之,是描写汴京元宵之夜宛如神仙境界。“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碧落”,犹碧天。“玉皇”句中的“开”字启人想象。既言“开”,则“碧落”原是“闭”着的,只是在上元之夜,玉皇才将原是“闭”着的“碧落”“开”了。“碧落”既“开”,则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于是便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句)的景象,便有“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句)的上元之夜,使“银界失黄昏”了。其实,写天上的玉皇就是写人间的皇帝。古代皇帝也常有在上元之夜偕其大臣、侍从开启宫门之举,以示“与民同乐”。天街大道便也响起“吾皇万岁”的欢呼声,于是便打扮出一片繁华景象。词人的写法无非是把人间的皇帝搬到了天上,以在想象中染上一层迷离恍惚的色彩,使帝京元夜在词人的表现中更加热闹罢了。

词人的笔是一支彩笔,这支彩笔将天上人间尽情涂抹,把都城元夕的繁华景象描摹尽致。但是,这一片繁华都只是词人想象的产物,首句“闻道”二字点明了这一点。上片越是写得繁华热闹,则越是反衬出下片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

下片首句,“江南憔悴客”是作者自指。“谁见”,设问之辞,意即无人见。这里特指作者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反不知自己待罪客舍的窘境。这一句,作者以设问的口气写出了自己的孤寂。“谁见”二字还将读者(也使作者自己)从想象中的繁华景象拉回到凄冷的现实中来。“端忧懒步芳尘”,这是写闺中人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这与辛弃疾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恰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辛弃疾词中是说作者知道自己的意中人会在元夜等他,所以才去“寻”,尽管要“寻他千百度”;毛滂词中的闺中人则无须去“寻”,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远在千里之外,乃“懒”去那元夜繁华之地。她只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一种无奈之状展现在读者眼前,像是一幅画得极高明的《闺中夜思图》。这种描写,只是词人的设想,但是设想闺中人在思念自己,也就更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在思念闺中人。

“酒浓”句,词人从对闺中人的思念中回到现实中来。上元之夜,本应是“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欢乐之夕,而作者自己却处在待罪羁旅、凄冷孤寂的心境中,去消受那本不应如此凄清的元夜之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春梦”只能于“酒浓”时去做。而酒并不能真的解忧,它只是使人于麻醉中暂时忘却而已。当人只能在春梦中去寻找欢乐岁月的时候,现实的无奈就更使人难堪了。结句“窗破月寻人”,写词人孤寂一个,只有元夕之月伴春梦之人。“寻”字,以人拟月。这位“江南憔悴客”,待罪羁旅,没有人去“寻”他,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越显其孤独寂寞,心情已从凄冷变成凄苦了。一个“寻”字,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的结构很独特,上片下片没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实为“一刻而二境”——同一时间,两片空间。上片、下片写同一时刻——上元之夜——发生的事情,这是“一刻”。上片虚景,写汴京元夜的繁华景象;下片实景,是“江南憔悴客”现实的凄寂之境。这是“二境”。但是,下片于现实中又设想作者深深思念的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实中又有虚。整首词,叙事抒情,一波三折,委曲宛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曾评价说:“滂词情韵特胜。”

篇7:《赠别元十八协律·其三》古诗鉴赏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三》作品介绍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三(桂林伯,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也)》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1卷。

篇8:《赠别元十八协律·其三》古诗鉴赏

(桂林伯,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也)

作者:唐·韩愈

吾友柳子厚,其人艺且贤。

吾未识子时,已览赠子篇。

寤寐想风采,于今已三年。

不意流窜路,旬日同食眠。

所闻昔已多,所得今过前。

如何又须别,使我抱悁悁。

篇9:《赠别元十八协律·其三》古诗鉴赏

①赠子篇:指柳宗元所作《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文中称道元十八为学“恢博而贯通”。旬日:全诗校“一作兼旬。”

②悁悁:忧伤,优闷。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三》繁体对照

卷341_11贈別元拾捌協律陸首·其叁韓愈

吾友柳子厚,其人藝且賢。

吾未識子時,已覽贈子篇。

寤寐想風采,於今已三年。

不意流竄路,旬日同食眠。

所聞昔已多,所得今過前。

如何又須別,使我抱悁悁。

篇10:《赠别元十八协律·其三》古诗鉴赏

①赠子篇:指柳宗元所作《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文中称道元十八为学“恢博而贯通”。旬日:全诗校“一作兼旬。”

②悁悁:忧伤,优闷。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三》繁体对照

卷341_11贈別元拾捌協律陸首·其叁韓愈

吾友柳子厚,其人藝且賢。

吾未識子時,已覽贈子篇。

寤寐想風采,於今已三年。

不意流竄路,旬日同食眠。

所聞昔已多,所得今過前。

如何又須別,使我抱悁悁。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为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贞元十九年(803年),因上《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村居》古诗鉴赏

★ 甲午甲午观后感精选

★ 庆祝元宵节古诗鉴赏

★ 古诗示三子鉴赏

★ 陋室铭古诗原文及鉴赏

★ 《天净沙·秋思》古诗鉴赏

★ 腊八节古诗鉴赏

★ 《望月有感》古诗鉴赏

★ 《魏元忠》古诗原文及翻译

★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