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 环球精选!“全国一张卷”,就能解决河南考生录取难的尴尬吗?_中国融媒产业网
#为河南发声#

2023高考已经结束,国家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全国高考参加人数。本年度高考人数以129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全国人口第三的河南省以130万名的高考人数再次名列三十一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比广东省(全国人口排名第一)多出了60万人、比山东省(全国人口排名第二)多出了50万人。

这样庞大的高考人数,势必会让河南考生在高考的地狱模式越陷越深,内卷情况也越来越严重。我注意到,网上出现了很多声音,希望国家能够给河南考生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高校录取方案,让河南更多的优质学生都能读个好的学校。


(相关资料图)

其实,这些年来,“全国一张卷”、“全国统一分数线”的话题就一直不绝于耳。

那么,“全国一张卷”就一定能解决河南考生录取难的尴尬吗?显然不能!这是因为,各省考生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省对中等教育的财政投入,而就目前河南省的财政能力和教育能力,显然无法与南方的经济发达诸省相抗衡。我国真的实施了“全国一张卷”,那只能催生更多的“衡水”、“毛坦厂”这些“高考工厂”,谁能保证埋头苦学的河南学子能拼过他们?而民间资本对教育的投入,还会疯狂从公立学校掠夺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打造越来越多的“贵族中学”,寒门更难出人才。

因此,在很长时间内,我国都不会改变目前的“高考分省定额制度”。高考分省定额制度其实就是针对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分布不均,分摊共建大学办学模式以及基础教育发展存在重大差异而制定的高考录取模式,其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解额”。

以宋朝为例,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吸纳全国各地的人才,不仅放宽了应试者的出身限制,还专门对边境地区的应试者给予了一定的优惠照顾。比如,对于毗邻大辽、西夏边境的应试者不仅保证了一定的录取名额,还针对他们不擅长诗赋策略的情况,规定了“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的录取政策。

明朝初年,朱元璋更是制定了南北榜的录取制度,将天下分为“南、北、中”三大区,确定了各省考生的录取名额,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难道朱元璋就不知道当时北方学子普遍受教育的能力不如南方学子吗?显然不是。但是,朱元璋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稳定住北方的局面,笼络并利用北方士大夫来平衡南方文官集团。

前文提到,高考分省定额制度是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分布不均而衍生的。所以,河南考生的录取难,绝对不是“全国一张卷”所能解决的,真正可以破局的,只能靠河南省自己。那就是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兴办自己的优质高校。

2022年,河南高考人数是125万人,而一本录取人数只有14.28万余人,占总高考人数的11%;而今年的高考人数虽然高达130万,但是各高校的录取名额是固定的,即便会根据高考人数的增加而进行调整,但是其调整的力度也不会太多。原因很简单,扩招对于高校来说,的确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我就不说“增加收入”),但是楼舍、师资的投入也是惊人的。

在这区区的11余万名幸运儿中,约有10%的考生可以进入全国39所“985”高校中,而剩下的考生中,除了一部分考生能够进入国内其他省份的“211”高校中,绝大部分的考生将被省内的高校消化。而尴尬的是,约占全国人口十四分之一的河南省,竟然只有郑州大学这一所“211”高校。显然,更多的考生凭借惊人的高分,在河南省连个“211”高校都去不了。

提起河南高校的衰落,很多人都会怪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校院系调整,特别是对河南大学致命的肢解。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承认,当时的高校院系调整并不仅仅只在河南,而是涉及到了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像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肢解程度比河南大学更为惨重。

因此来说,面对当前河南考生录取难的尴尬,不应该归罪于历史原因,也不应该归罪于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而是从现在开始,倾全省之力,加大省内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兴办起更多的优质高校。当河南考生不出省门都能读上类似“985”、“211”这样高校,河南考生录取难的尴尬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