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 拜刀郎所赐,又重读了一遍《罗刹海市》,原来马骥就是蒲松龄啊_中国融媒产业网

最近,拜刀郎《罗刹海市》所赐,《聊斋志异》也跟着火了起来。淄博的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园,原本在整修升级,现在竟然被游客“催”着早点开放,由此,可见一斑。


【资料图】

其实,对于我来说,不太喜欢读《聊斋志异》。原因很简单,小时候的童年阴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部《聊斋》电视剧非常火,片头十分诡异,昏暗的灯光下,一个老者,应该是蒲松龄,在奋力写书,伴随着诡异的BGM,各色妖怪粉墨登场,有黑白无常,有狐精书妖,还有无头尸在快坍塌的墙边来回晃动,看着非常吓人。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聊斋志异》的恐惧感逐步减弱,特别是,在社会上混了几年,更觉得,那些狐狸鬼怪其实比人更可爱。它们恶就是恶,没这么多虚伪,善就是善,没这么多企图。不像有些人,明明恨不得把你踩到地下,却戴着君子的面具,时常对你嘘寒问暖。

现在,趁着《聊斋志异》又火了,我也准备重新读读这本书,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写下来,也算是对蒲松龄的纪念。

第一篇,蹭个热度,说说《罗刹海市》。

蒲松龄在《罗刹海市》中给我们描述到了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那个叫做罗刹国的地方,品格高尚的人受到排挤,那些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反倒受到了欢迎。真正有才学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只能听那些目不识文、心存鄙见者摆布。正直的人不敢以真面目现身,人人戴着假面具活着。整个社会,像鬼域一般,阴森恐怖。至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说实话,看完这些,不得不佩服蒲松龄的笔力。表面上来看,他讽刺的是罗刹国,实际上,影射的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否认,我们这个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批人:他们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习惯于利用权力和地位来欺压和剥削其他人,喜欢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些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一些商人违法经营,坑蒙拐骗,便是典型的例子。

蒲松龄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些社会上的黑暗点,并艺术性地进行了夸张,用平静乃至冷峻的描写,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集恶之大成的世界。所谓皮里阳秋的描写,便是如此。

当然,有丑的,自然有美的。充溢着诗情画意的龙宫,是蒲松龄浪漫情趣和理想主义的集中表现。

蒲松龄一辈子没有及第。他这样的人,最大的愿望便是“他日勋名上麟阁”。我们有理由相信,马骥就是蒲松龄自身的想象性变异。在蒲松龄的笔下,马骥在龙宫展示了雄才,名噪四海,龙君恩宠,召为驸马,郎才女貌,朝野欣慕。这何尝不是蒲松龄的梦想在书中的影射。

当然,如果把后面马骥前往龙宫的经历,当成蒲松龄的YY文来看,格调就低了。虽然在龙宫,马骥一路开挂,不仅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还把公主娶到了家中。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蒲松龄还是想借这个故事,告诉后人一些道理的。那就是外在的美不足恃,才高才能立身。比如说,马骥在中国就是个俊美的人,但是到了罗刹国却成了“妖怪”。他能在罗刹国和龙宫立足,靠的还是自己的真才实学。这一点,在如今这个社会,仍然适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