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文来自《我年轻时在深圳,因为没有暂住证,被抓二回(收容所),算不算入狱?》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换另一个视角...多年前曾参与深圳一些公AN工作,也曾参与深圳第一代居住证制度推出及系统建设...别的不展开说,就说一个当年社会面对比的细节。一次去江苏南京某友好分局走访调研,两个细节这么多年都记得。一是深圳一个区每天的接警量(当年)远超南京市全市的量;二是问起南京友好分局当时正在重点抓的工作,对方说是在重点抓“一划一扎”工作(公AN工作经常有类似的术语)...我们不明白是做什么,对方介绍当时路边汽车被人划道或车胎被放气...我们听了面面相觑...大家都知道南京治安全国也算标杆,但“闲”到这个程度确实是我们没想到的。
当年,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类似千万级流动人口+100多万户籍人口)。流动,意味着“自由”的感觉。当年不似现在,“自由”在城市里飘着并非在全国都那么自然。深圳火车站门口那个牌子“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还是非常打动人心的!无论心动的是拼搏的心思,还是歪门邪道的心思。所以,当年深圳的治安压力非常大。在特定历史阶段,有些治安管理工作难免粗糙。即使在孙志刚事件后,暂口(暂住人口)管理依然是压力非常大的事情。统计数据显示按人均案发计,暂口的统计数是常口的数倍,更不用说因为流动人口比例倒挂,绝对统计数据情况了。
所以,当年如果国内有个城市要对比纽约,从性质上讲深圳是最接近的。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深圳,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深圳吧。
2003孙志刚事件发生在广州。当时孙志刚之前都是在深圳工作,换工作去广州...结果出了事。孙志刚事件后,遣返制度、暂住证都显得臭名昭著而被废止。这当然是正确的决定。但从社会治安管理角度,暂口管理还是需要工作抓手,否则像深圳的压力就太大的。因此过渡几年后,2007年深圳开始推出居住证制度...我也算参与了最初一批居住证制证、发证工作...
一切都在进步。深圳的治安情况这么多年来已大幅改善,和多数城市相差不大。飘在各个城市,也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