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街道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老城区,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重点区域管理难、信息采集工作量大、基层力量一网融合缺乏统筹等问题频出。为更好地实现“老城新治”,黄岛街道以“幸福先锋”党建品牌为引领,在首创“网格+警格”融合治理模式,实现基层治理从“各管一域”到“一域共管”转变,趟出了一条机关干部、专职网格员和社区民警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新路子,构建起“协同联动治理、职能交互深化、信息融合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升级版”。

织密基层治理“小网格”


(资料图片)

黄岛街道创新网格组织管理模式,在陆地划分的44个网格基础上,首次纳入1个山林网格和1个海上网格,实现网格管理到边到底。按照30分钟内网格力量能下沉到户的原则,以楼宇为单位,将街道46个网格细分为433个微网格,划小治理单元、推动精准施治。深化市级城市治理“三长一站”试点,将35个城市治理服务站、1760个“三长”及成员力量全部融入到微网格中,进一步充实基层治理力量,让网格更密、治理更细。

网上还设“点”,黄岛街道首创网格共享驿站—“民生小站”,以设点驻人的方式延伸服务,组织法律顾问、社区民警、机关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定期坐班,提升网格服务功能,实现便民事项“就近办、家门口办”。今年以来,通过开展“小站夜话”“8点议事厅”等活动,收集群众反映问题200余条,调解化解家庭纠纷70余次,为特殊人群上门服务110余次。

同时,充分发挥党建对基层治理的引领功能,指导7家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物业公司成立党支部,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模式,推动53名物业服务人员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27名社区党员干部进入物业党支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实现红色党建与物业服务相融合。目前已成立27个“红色联盟”业委会,辖区居民小区覆盖比例超过96%,业委会成员中党员比例超过60%。

构建警网融合“大格局”

网格打底,警格配套。

以构建基层治理“一张网”为目标,黄岛街道以6个社区警务室为单位,划分24个警格,与原有的社区网格进行力量融合、职能融入,让网格与警格中的人、地、事、物融成“一张图”。社区民警、辅警、治安志愿者与街道网格员一体化配合,形成“网格员采录信息、巡查吹哨、动态上报,民警审核研判、发送指令、协同处置”的警网联动新模式,达到“一点吹哨,多点联动”的良性互动。今年以来,累计摸排新增“新市民”1765人,排查环境污染、占道经营等疑难问题1567件、办结率97.13%。

将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与民警“懂法、讲理、会调解”的优势相结合,建立“逢访必登门、逢诉必见面”的下访机制,把每周六确定为“社区服务日”,机关干部、网格员、民警等担任“调解专员”,下沉入户,变“居民找上门”为“找上居民门”,让居民诉求有处说、反映问题有人理,实现情感交融和执法护航的高实效,把矛盾切实化解在一线。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151起、一次性化解率99.2%,成功化解10年以上矛盾纠纷案件14起。

打造“平安红”志愿队伍,发动430余名警、民力量,组建45支“讯风巡逻队”“巡夜人”等各类巡防队伍,统一佩戴“红袖标”“红背心”,落实白天“查”、夜间“巡”的24小时联防模式,一旦发现安全隐患或可疑情况,迅速响应、及时上报、妥善处理,构建起“进不来、做不成、跑不了”的群防群治社会治安防控网。今年以来,辖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67.9%,社会环境平稳有序。

打造融合共治“共同体”

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精准治理、高效治理的重要手段,黄岛街道通过平台、系统、人员三重整合,赋能“网格+警格”治理模式的“最强大脑”。

建立“智慧平台+”工作架构,黄岛街道整合城管、渔业、执法等领域力量,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平台人、地、物、事、情一体的信息库,不断提升社会治理平台运行效率。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派出所警务平台联动指挥,打通警格、网格之间的信息壁垒,将“铁脚板”日常巡查走访数据与公安系统数据实时核查比对,实现辖区新市民数据实时更新、各类群体有效识别、社情民意精准研判,基层治理整体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

将老旧小区改造与智慧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安装210处全天候人脸识别监控,实现辖区老旧小区“全覆盖”;在老旧小区试点集成智能门禁、人车识别、视频监控等一体化智慧安防系统,逐步推广安装楼顶防坠落、防高空抛物探头等设备,从单机式监控升级为上连“天网系统”、下到单元门口的“云监控”。今年以来,应用智慧安防的7个试点小区物业投诉率较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

针对辖区港口码头多、船舶种类多、涉海企业多的现状,创新打造智慧海域治理平台,将海洋局智慧海洋系统、海事处航保数据平台等多个信息系统数据全部接入智慧海防管控平台,构建起“云+端+传感+数据+分析”体系架构,实现各类数据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形成“平战结合、一网统筹”的陆海全域综合治理共同体。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忠德 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