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灵台县百里镇石塘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宛如一幅水墨丹青,景色秀丽,意境隽永。村民漫步于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邓永杰原来住在灵台县百里镇梨园村,老房子临崖且是土木结构,每逢下雨他总是提心吊胆。搬进石塘村集中安置点的邓永杰感慨道:“再也不用为下雨担惊受怕了!”
(相关资料图)
这是灵台县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在灵台县,像邓永杰一样通过搬迁过上幸福生活的村民已经有400户,今明两年还将有2020户群众搬出地质灾害隐患区,开启新生活。
灵台县百里镇古城村集中安置点(央广网发 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搬迁谁,往哪搬
灵台县,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以接触面滑坡为代表的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年降水量650毫米,是全省平均值300毫米的2倍。
近十年,灵台县先后遭遇四次大型暴雨灾害,特别是2021年“10·3”暴雨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致全县3422户1.1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中台镇南店子村东庄社是灾害核心区,造成439户1389名群众不同程度受灾。
南店子村村民姚春红就是受灾群众之一。“因为暴雨灾害,我们的房子直接塌了,二层小楼瞬间变成了一层。”面对这样的状况,姚春红认为最好的出路就是搬迁。
灵台县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后,针对地质灾害发生区、隐患区和易发区等不同情形,科学确定搬迁范围,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做到了应搬尽搬。姚春红一家也在其中。
在搬迁类型的划分上,灵台县分为弃山上塬靠近镇区安置、下山入川依公路沿线集中安置、节约土地上楼安置、尊重民意分散自建房安置四种类型。姚春红家距离县城较近,他选择进城购买楼房,拿着赔付的44.8万元和自筹的11万元,他在县城买了两套楼房,一套儿子一家三口住,一套自己和妻子、父亲、叔父住。
灵台县中台镇安置楼建设现场(央广网发 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如何扶,怎么富
如何扶助不同类型的搬迁群众,灵台县在用足用好“10+5+N”政策的基础上,加大资金筹措和整合力度,拓宽资金整合渠道,形成了资金筹措的“政策包”。
对集中安置点,整合16个部门相关项目资金,实现了“五通五化”;对城区安置楼,采取土地出让金用于基础设施配套、人防工程由县上配建、减免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措施,降低了建设成本,每平方米控制在3000元以内;对自行购买县域内存量商品房的,县财政拿出资金,按1人户2万元、2至4人户3万元、5人以上户4万元的标准给予资金补助,真正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至此,灵台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的“含金量”越来越足,群众搬迁的压力越来越轻。
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灵台县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实现以搬融产、以产兴业,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六个一”增收、牛果菜产业支撑、产业园区配套、大型企业吸纳等方式,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新开乡探索建立了“一区一间一库一厂一园一地”六个一就业渠道,因户因人施策帮带增收。百里镇依托蔬菜产业基地、养殖小区,在集中安置点配建蔬菜大棚2处133座,新建养殖小区1处,依托优然牧业、新集水库等重大项目,就近开展劳务输转,提供务工岗位500多个。
优然牧业灵台高产奶牛牧场内景(央广网发 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搬迁带来的红利不止于此。灵台县通过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取得了多元综合效应,全县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将逐步消除,实现了群众安居乐业;助推了乡村振兴,22个集中安置点成为功能齐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加快了城镇化步伐,新增商品房销售5.5万平方米,657户2056人进入了城镇,城镇化率水平提高了1.2%;拓展了发展空间,新增建设用地670多亩,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现如今,灵台县的搬迁群众在新的土地上拥抱着幸福新生活。一辆辆货车前往果园,前往温室,前往牛棚,拉着苹果、蔬菜、红牛,走出村,走出乡,走出县,运往城里去。